星期一, 十月 24, 2005

用葡萄酒宴请宾客时应该有讲究


一般情况下,我们用葡萄酒招待客人时不用讲究 太多的规矩,但是如果我们在正式场合宴请贵宾时就要遵守以下程序: 
  (1)酒质较轻的葡萄酒应比酒质较重的葡萄酒先敬上来供客人用。
  (2)干葡萄酒先上,甜葡萄酒后上。
  (3)酒龄较短的葡萄酒先于酒龄长的葡萄酒。
  (4)如果不想更换葡萄酒的品种,那么就应该变化一下葡萄酒的年份,同品种酒, 按不同年份来确定先后敬酒次序的先后。
  以上4条是宴会上敬葡萄酒的一般程序。
  2、保持瓶装葡萄酒的澄清度 
  酒店用酒必须澄清透明、没有浑浊和沉淀。但是对于一些葡萄酒,特别是红葡萄酒,在瓶内经过较长时间的贮藏后,很难避免在瓶底产生一些沉淀物,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先去掉沉淀物,然后再按以上所说的程序送到餐桌上。如果 从酒窖里取酒,进入餐厅以及开启木塞时,应尽量不使酒瓶发生任何震荡。

星期六, 十月 22, 2005

电影《美酒家族》对葡萄酒文化的观察(转)



美国电影《美酒家族》是一部关于葡萄酒文化的纪录片。有关电影界专家认为,随着《杯酒人生》(一部以美国加州酒庄为背景而拍摄的影片)声名鹊起,葡萄酒文化似乎成了一个倍受欢迎的电影拍摄题材。不过,《美酒家族》并没有带给人们轻松和愉悦,而是反映出影片导演以酒文化管窥全球化所表现出的忧患意识和深思。
《美酒家族》(又译《蒙多维诺》)的导演是曾经协助执导拍摄《致命诱惑》,并且以《星期天》而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奖的乔纳森·诺西特。《美酒家族》是仅凭简单摄像机和不超过3个人的摄制小组用了4年时间拍摄完成的。诺西特在成为导演之前曾做过多年侍酒服务员,他在这部影片上映之前接受了媒体采访,并出人意料地表示,他本来并不想拍摄这部片子,因为他认为现在葡萄酒文化四周围绕着势利和自负,他无意就此再添油加醋。不过,诺西特最终还是拍了这部影片。他说,这部片子讲述的是一种“神圣的东西的毁灭”。

《美酒家族》覆盖范围广阔,从南美的阿根廷到欧洲的意大利,从法国的勃艮第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呈现的是世界各地葡萄酒产区的一幅幅图景,其中不乏令人感叹的情景。影片中还讲述了一个年迈的法国酿酒老人的故事,这位老人的儿子目前在悉心打理家族的葡萄酒生意,而老人的女儿则在为另一家成为家族竞争对手的酿酒经销商工作,手心手背都是肉,老人同儿女的亲情关系因此变得尤为复杂艰难。

影片《美酒家族》讲述的葡萄酒文化充满了竞争和商业气息,而这种氛围似乎是笼罩全球的。在诺西特看来,这种氛围当中遭到毁灭的“神圣的东西”就是文化以及人文历史的独特性。诺西特说,葡萄酒已经逐渐被视为一种奢侈消费品,一种可以用数字标准来评估的产品,而不再与文化及人文有关。他还就此指出,人们在追逐标准化和效率的同时也在破坏个性和历史。

看来对葡萄酒文化的观察激起了诺西特无尽的联想和感叹。他说,在他看来,使得葡萄酒和人变得高贵的东西正是不同事物能够互相容忍对方缺点的能力。诺西特还激愤地说,在今天葡萄酒行业发生的变化就有如人们容许滥用颜料对毕加索的名作《亚威农的少女》进行随意润饰。

当然,诺西特通过拍摄葡萄酒文化的变迁不足以说明如此厚重和广阔的全球化问题,不过他的管窥也许能给观众带来一个新鲜的视觉,从而促使更多的人对时代潮流有更多的思考,不管是积极的,还是忧患的,无疑都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启示。

星期三, 十月 19, 2005

葡萄与葡萄酒在中国的传入(摘)


据研究“葡萄酒”(BNHO)可能是源于腓尼基文的“伊阿用”。

据考证,葡萄为希腊文batrus之译音,也有认为是伊朗语budawa之译音。在我国《史记》中写做“蒲陶”,汉书写做“蒲桃”,从《后汉书》起写做“葡萄”,后来逐渐使用葡萄这两个字。

葡萄传入中原以后不仅可以鲜食酿酒,因为葡萄的形态美丽而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题材。为丰富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画工们把它画在画面上,工匠们把它铸刻在铜镜上,织工 把它织在各种华丽的锦缎上,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图样,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各地出土的海兽葡萄纹丝铜镜,就是以海兽和葡萄为装饰图案的。

在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上也可以看到以葡萄为图案的边饰。

以葡萄纹为装饰图案在西亚流行较早,到了公元七八世纪,也成为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编织纹样。

葡萄与葡萄酒还是文学家写诗作赋的一种题材。

东汉时,孟陀送张让一斛葡萄酒,便做了凉州刺史(《太平御览》)。后来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对这件事情感慨地说:“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可见葡萄酒诱人的魅力。